“黄浦江边起风潮,高唱一曲共产党人立初心……”7月9日一大早,上海沪剧院排练厅旋律悠扬,沪剧名家茅善玉携电影《敦煌女儿》赴日本参加影展回到上海,立刻投入紧张排练,准备下周演出。8月,茅善玉计划推出黑胶唱片《茅善玉从艺五十周年“茅派”唱腔精选》,囊括《敦煌女儿》《生死对话》《露香女》《家·瑞珏》《董梅卿》《雷雨》经典唱段,“我的生活就是我的工作。”
茅善玉在排练现场
7月16日,茅善玉将带领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亮相上音歌剧院,演绎沪剧表演唱《百年统战浦江红》,“沪剧院年轻编剧李颖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、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、中共四大纪念馆采风,几经修改,完成文字创作。我设计沪剧唱腔,表演内容由4个不同时期的历史段落组成,每个段落的音乐都有不同变化,我觉得还蛮好听。”
2024年,茅善玉成为上海文史馆馆员,这次她代表文史馆登台,“本来由我一个人演唱,但是上音歌剧院舞台很大。所以我提议带领沪剧院青年演员们一起上,把节目变成小组唱表演。”
《百年统战浦江红》时长不到10分钟,茅善玉对细节依旧精益求精,“不要碎步,有节奏感,头抬起来!”排练中,她不时指点青年演员站位、动作。
作为道具的红围巾,茅善玉亲身做示范,“围巾挂在脖子上,左右长度要一样,不要一高一低。”
排练间隙,茅善玉捂住嘴轻轻咳嗽几声,拿起纸巾擦擦鼻子,“感冒了。”转过头,她的脖子后贴着一块白色的伤筋膏药。
在日本,茅善玉保持高强度工作节奏,携她主演的沪剧电影《敦煌女儿》在东京参加“中国优秀电影周”、在大阪参加“中国·上海电影周”。日本观众对敦煌、对《敦煌女儿》反响热烈,出乎茅善玉预期,“日本团队拍摄过敦煌纪录片。日本作家井上靖创作小说《敦煌》,曾被中日联合改编为电影,所有场景全部在中国西北部实景拍摄。他们对于敦煌的情感和研究都蛮深入。这次《敦煌女儿》带领日本观众从另一个角度看敦煌。”
《敦煌女儿》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为原型,讴歌敦煌人坚守大漠、甘于奉献的精神。每次放完《敦煌女儿》,茅善玉等主创团队都与观众们进行交流,“东京放映后的互动环节进行了很久,还有人在举手提问。年轻人关心中国戏曲的传承、发展与市场,戏曲演员的表现手法,日本学者对莫高窟洞窟情有独钟。”
茅善玉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
樊锦诗、茅善玉合影
沪剧电影《敦煌女儿》拍摄现场
《敦煌女儿》唱的是沪剧,日本观众需要看字幕了解剧情,艺术与情感的共鸣让他们瞬间进入情境。茅善玉回忆,“樊院长第一次去敦煌那一夜,因为看到狼而害怕,靠想象莫高窟的美丽度过一晚。我们的沪剧用了意象手法表现她的心态,没想到日本观众看得很仔细,而且完全理解沪剧的艺术表达。”
《敦煌女儿》在日本
与观众交流中,茅善玉收获一次次惊喜,有老先生拿来20年前与樊锦诗院长的合影、樊院长送给他的画册,“艺术无国界,沪剧可以被很多人接受和欣赏。”观众中有在东北长大、说东北话的日本战争遗孤,“他们第一次看沪剧,连夸非常感动、非常好看,还觉得沪剧有些像音乐剧,音乐一起,感觉就来了。”
茅善玉从中日混血的19岁观众那里学到了新名词“种草”,“那个女孩拿来一张我演《石榴裙下》剧照,让我签名。她告诉我,爷爷经常在家听戏,是个戏痴,经常给她讲戏,让她不要忘记中国的根。有的日本观众看完电影说,以后一定要去敦煌看看、走走,有些人走出电影院就有旅游计划了,这种反响和我们在国内演出《敦煌女儿》时一样。”
忙碌的日本行让茅善玉再次感叹,沪剧是上海靓丽的名片,乡音能让远隔天涯的人们产生深刻的情感连接,“电影突破舞台表演的场地、人员、时间限制,也许我以后年纪大了,唱不动了,但是电影的角色永远鲜活。”茅善玉计划未来将自己主演的电影《敦煌女儿》《雷雨》带到更多地方、更多国家。茅善玉主演的沪语电影《菜肉馄饨》有望金秋上映,“我们看了导演发的一小片段,还真的蛮不错。”
作为演员的茅善玉模糊了生活与工作的边界,把全部心思都扑在沪剧上,“我个人的兴趣爱好,其实与50年从事的工作有很多融合,我也分不清这是我的爱好还是我的工作。”
从艺50年,63岁茅善玉始终步履不辍,“50年前配资天眼,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丫头,时代造就了我,有那么多喜欢我的观众。今天我还能够做一点事,就一定会力所能及为沪剧再做贡献。”
万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